中美晶片戰持續角力,5月21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國內關鍵訊息基建設施的營運者採購美國美光科技公司的產品。這被視為中國對拜登政府一系列對華晶片管控措施的反制手段。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據英國《金融時報》24日報道,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警告,美國挑起的晶片戰令其國內半導體企業備受掣肘,或反為本國科技行業帶來「巨大損害」。晶片法案也將失去意義。
報道稱,黃仁勳日前接受其專訪時表示,拜登政府針對中國出台的一系列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正使這家美國晶片製造巨頭「雙手被縛在背後」,無法向其最大市場之一中國銷售先進制程晶片。
黃仁勳還說,與此同時,中國企業正開始自己研製晶片,同英偉達在遊戲、圖形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競爭。「如果(中國)不能從美國購買,他們就會自己製造。美國必須小心,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產業市場。」
英偉達(Nvidia)公司在中國參展推銷產品。
黃仁勳指出,中國約佔據了美國科技產業三分之一的市場,其作為半導體零部件來源地和產品終端市場的地位,讓其無法取代。他就此警告美國官員,在對中國實施進一步限制時必須「深思熟慮」。
「如果我們被剝奪了中國市場,我們是沒有應急措施的,(世界上)沒有另一個中國,只有一個中國。」他表示,中國市場不可代替,若無法與後者進行貿易,將對美國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害」。
在黃仁勳看來,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反而會讓拜登政府企圖用於扶持美國晶片業的《晶片與科學法案》「徹底失敗」,因為一旦失去中國市場,美國科技行業所需要的產能也會隨之減少,屆時不會有人再需要美國工廠,本土工廠數量將過剩。
報道稱,當前美國阻止中國購買或開發先進制程晶片的努力已成為這場美方發起的「新冷戰」中最緊張的戰線。就在上周末,中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通報美國晶片大廠美光公司在華銷售產品未通過網絡安全審查,按照《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中國國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應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
中國禁止採購美光產品。
此前,早有業內人士和媒體發出與黃仁勳類似的警告。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7日稱,在生成式AI的開發熱潮中,美國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正促使多家中國龍頭科技公司加快研究步伐,尋求利用國產自研等現有晶片資源開發尖端AI,擺脫對個別外國先進制程晶片的依賴。報道還引述對研究論文的評估以及對相關員工的采訪說,盡管這構成一定挑戰,但部分實驗已經讓人們看到了突破美方圍堵的前景,中國科技公司面對未來潛在限制的適應能力也或更強。
不僅是晶片設計方面,荷蘭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寧克今年1月指出,由美國主導的針對中國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措施,還或促使中國在高端晶片製造設備領域研發出自己的技術。「你越給他們施加壓力,他們越有可能加倍努力。」溫寧克認為,如果中國半導體公司如果無法得到這些機器,就會自行研發,以製造能與阿斯麥相匹敵的光刻設備。他在4月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進一步指出,面對美國打壓,中國尋求開發自己的半導體製造設備「合情合理」。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強推對華『脫鉤斷鏈』、人為干擾市場行為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5月4日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為維護自身霸權,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對華出口。美方打壓遏制的不僅是中國,而是要剝奪廣大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和正常發展的權利,將這些國家永遠壓制在產業鏈低端。這種自私自利的科技霸凌行徑不公平、不合規,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利於世界經濟發展,最終將反噬自身。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願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共享機遇。我們也將堅定捍衛自身合法權益。遏制打壓阻擋不了中國的發展,只會增強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特別是激進的關稅立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批評。更加諷刺的是,視中國為敵人的美國人佔比正明顯下降,與特朗普挑起關稅戰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
美國財經頻道CNBC最新調查顯示,由於特朗普對關稅、通脹和政府支出的處理方式引發廣泛不滿,他在經濟問題上的支持率創下總統生涯新低。調查發現,在經濟議題方面,特朗普的支持率為43%,反對率為55%,其中關稅政策是受訪者整體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49%受訪者反對全面徵收關稅,認為對美國工人、通脹和整體經濟不利,也有60%受訪者不滿特朗普處理通脹的方式。
AP圖片
調查又顯示,特朗普連任帶來的經濟樂觀情緒已經消失,現時有更多美國人認為經濟會比2023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差,對股市急劇轉向悲觀。57%受訪者認為,美國很快會陷入或現時已陷入經濟衰退,比去年3月的同類調查多17個百分點。
參與此次調查的民主黨民意調查機構哈特事務所(Hart Associates)的合伙人坎貝爾表示,特朗普二度執政的初衷就是改善經濟,但到目前為止,人們並不滿意他們看到的結果。
該民意調查於4月9日至13日對1000名美國人進行,誤差幅度為3.1個百分點。
當地時間4月18日,包括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數十名國際頂級經濟學家發表了一份「反關稅宣言」,批評特朗普政府當前正在實施的單邊關稅政策,稱其「誤入歧途」。
宣言的一些知名簽署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克曼和史密斯,經濟學家、前德州共和黨參議員格拉姆,以及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曼昆。
宣言說,現任政府的關稅政策是出於對普通美國人面臨經濟狀況的錯誤理解,預計美國工人將承受這些判斷失誤政策的衝擊,包括物價上漲和自身造成的經濟衰退風險。
宣言又說,美國威脅並對其他國家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是使用錯誤和臨時的公式計算的,沒有經濟現實依據。
本屆美國政府信仰單邊關稅政策,多名核心總統經濟團隊成員言必提美國獨立後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及其秉持的以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立場。
對此,參與聯署的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政府曲解了美國歷史,自由地生產和貿易,是美國建國以來取得經濟成功的根本之道。
「反關稅宣言」獲得逾千個簽名。
而在特朗普幾番對中國加徵關稅、激化對華貿易戰的同時,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敵意卻降溫了。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不再「負面視華」的美國人五年來首次增加了,對中國的總體態度略見緩和。
從黨派差異來看,共和黨支持者對中國態度的緩和幅度更大。與去年相比,稱中國為「敵人」的共和黨人比率下降了14個百分點;在民主黨人中,該比率也減少了6個百分點。
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底對3600多名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4月17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7%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雖然仍屬高位,但較去年下降4個百分點,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明顯回落。
皮尤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大多仍然負面,但態度確實有所緩和。」
盡管如此,在對華貿易這一問題上,美國公眾顯得更為審慎。調查發現,46%的美國人認為美中貿易對中國更有利,不過,僅有少數人相信加徵關稅將改善美國經濟或他們自身生活的狀況。
此外,認為中國為「美國敵人」的比率降至約三分之一,低於去年的42%。在「哪個國家對美國構成最大威脅」這一問題上,42%選擇中國,較2023年同類調查減少8個百分點。
由於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宣布對華加徵高關稅,雙邊貿易受到衝擊,地緣對抗日趨緊張之際,美媒坦言,這一緩和跡象頗出人意料。因為美國兩黨近年均強硬對華,特朗普也指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行為已使美國工業空洞化。
換言之,對於特朗普針對中國的無理指責和政策,美國民眾並不買賬。而就在特朗普宣布對華加徵145%所謂「對等關稅」後,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相互進行關稅報復已經使雙方貿易戰陷入僵局。中方已明確表示,除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現尊重,才可能與美談判關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