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生活成本高昂養老金無法維生 英國78歲退休老人被迫重新搵工賺錢

博客文章

生活成本高昂養老金無法維生 英國78歲退休老人被迫重新搵工賺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生活成本高昂養老金無法維生 英國78歲退休老人被迫重新搵工賺錢

2022年10月17日 13:27 最後更新:13:56

英國嚴峻的生活成本危機正迫使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重返工作崗位,他們的國家養老金已經無法維持生活,必須工作來支付愈發高昂的能源和食品賬單。然而,找工作對這些老人來說並不容易,他們很難得到面試機會,甚至還有人遭受了「年齡歧視」。

《赫芬頓郵報》報道截圖。

《赫芬頓郵報》報道截圖。

據《赫芬頓郵報》16日報道,現年78歲的托尼·摩爾(Tony Moore)以前是一名卡車司機,他十多年前就退休了。但過去幾個月內英國能源、食品和柴油價格一路飆升,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他無力應對。年屆八旬的摩爾不得不重新開始尋找工作,以賺錢維持生計。

「找工作讓我非常沮喪。」摩爾說道,「我被招聘機構不斷地打擊,他們根本不看我的簡歷,給我分配的職位在英國的另一端。我參加的工作面試很少,但我確實想知道,是不是我的年齡讓人覺得我在走下坡路。」

78歲的托尼·摩爾 。《赫芬頓郵報》

78歲的托尼·摩爾 。《赫芬頓郵報》

69歲的基思·格林斯特德(Keith Grinsted)在採訪中直言:「除非我中了彩票,否則我不會放棄工作。」他表示,僅憑英國的國家養老金他無法維生,更不用提支付他的天價房租了。

「我寧願花時間為慈善機構工作,而不用擔心收入。」格林斯特德說道。

69歲的基思·格林斯特德。

69歲的基思·格林斯特德。

報道稱,英國國家全額養老金為每周185.15英鎊(約合港幣1632元),接近退休年齡的人中有六分之一沒有私人養老金來補充。在經濟不確定的環境下,英鎊匯率不斷波動,有警告稱,2023年將出現全球衰退。許多英國民眾認為,這些養老金還不足以保障他們的生活。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與新冠疫情爆發前相比,現在50歲以上的在職或求職人數在過去一年內增加了11萬6000人。在過去的12個月內,google「退休後重返工作崗位」的相關詞條搜索次數增加了兩倍。

「少休息」(Rest Less)組織是英國一家幫助老年人就業的組織,該組織首席執行官斯圖爾特·劉易斯(Stuart Lewis)說道:「生活成本危機似乎加快了一些退休人員重返工作崗位的計劃,消費者信心處於創紀錄低點,人們看到自己的消費能力每月都在下降。」

這些50歲以上的求職者找工作並不容易,最常見的困難就是他們會遭受年齡歧視。「我們知道,50歲以上的職工接受的職場培訓少於年輕員工,他們一旦失業,就有可能長期失業。」劉易斯說道。

今年早些時候,56歲的蒂莫西·克勞利 (Timothy Crawley) 從南非移民到英國,以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他在老家南非擔任管理職位,但是在英國卻連基礎入門級的工作也找不到,他懷疑自己是不是遭到了歧視。

「我開始找工作,但卻因為年齡而一直在苦苦掙扎。對於我能找到的工作或者人們願意給我提供職位的工作來說,我的年齡是一個大問題。」克勞利說道。

克勞利表示,大多數招聘人員在回應他的求職申請時,都告訴他不是「合適人選」。「我以前一直在管理崗位上工作,現在申請助理或工廠工人這樣的小職位,會被看不起,好像我資歷過高了一點。」

托尼·摩爾也有類似的遭遇,他在採訪中說道:「舉個例子,我在過去12小時內收到了16封招聘機構的電子郵件,他們向我發送了可能的職位,但所有的職位都與我的技能不匹配。我最近去參加了一個司機職位的面試,但當我去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招聘護工。」

面對難以承受的食品價格,克勞利現在的食物主要是湯和水果,不吃肉,並且盡可能在超市買便宜的東西;摩爾也表示,他付不起高昂的汽油價格,現在出門盡可能步行。

「我很擔心其他人。」基思·格林斯特德說道,「很多人在這個冬天會很艱難,有些人會採取極端的省錢方法,這將危及他們的健康。」

《赫芬頓郵報》報道稱,自2021年底以來,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動搖了全球經濟,英國正遭受西歐最嚴重的能源危機,全國各地的家庭預算大幅壓縮。93%的英國成年人表示,與一年前相比,他們的生活成本增加了,77%的人對此「非常」或「有點」擔心。

英國目前的通脹率已經達到40年來最高水平,英國商會此前預測稱,英國經濟將在2022年底前陷入衰退,通脹率將飆升至14%,經濟疲軟將持續至2024年。

不過在英國生活成本危機日益嚴峻之際,英國政府卻處在動蕩之中。新首相卓慧思早前推出「迷你預算」方案試圖刺激經濟,遏制通脹,遭遇強烈反對並引發金融市場地震。英國保守黨內部開始討論「如何罷免卓慧思」,多位保守黨議員公開呼籲她下台。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特別是激進的關稅立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批評。更加諷刺的是,視中國為敵人的美國人佔比正明顯下降,與特朗普挑起關稅戰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

美國財經頻道CNBC最新調查顯示,由於特朗普對關稅、通脹和政府支出的處理方式引發廣泛不滿,他在經濟問題上的支持率創下總統生涯新低。調查發現,在經濟議題方面,特朗普的支持率為43%,反對率為55%,其中關稅政策是受訪者整體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49%受訪者反對全面徵收關稅,認為對美國工人、通脹和整體經濟不利,也有60%受訪者不滿特朗普處理通脹的方式。

AP圖片

AP圖片

調查又顯示,特朗普連任帶來的經濟樂觀情緒已經消失,現時有更多美國人認為經濟會比2023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差,對股市急劇轉向悲觀。57%受訪者認為,美國很快會陷入或現時已陷入經濟衰退,比去年3月的同類調查多17個百分點。

參與此次調查的民主黨民意調查機構哈特事務所(Hart Associates)的合伙人坎貝爾表示,特朗普二度執政的初衷就是改善經濟,但到目前為止,人們並不滿意他們看到的結果。

該民意調查於4月9日至13日對1000名美國人進行,誤差幅度為3.1個百分點。

當地時間4月18日,包括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數十名國際頂級經濟學家發表了一份「反關稅宣言」,批評特朗普政府當前正在實施的單邊關稅政策,稱其「誤入歧途」。

宣言的一些知名簽署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克曼和史密斯,經濟學家、前德州共和黨參議員格拉姆,以及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曼昆。

宣言說,現任政府的關稅政策是出於對普通美國人面臨經濟狀況的錯誤理解,預計美國工人將承受這些判斷失誤政策的衝擊,包括物價上漲和自身造成的經濟衰退風險。

宣言又說,美國威脅並對其他國家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是使用錯誤和臨時的公式計算的,沒有經濟現實依據。

本屆美國政府信仰單邊關稅政策,多名核心總統經濟團隊成員言必提美國獨立後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及其秉持的以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立場。

對此,參與聯署的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政府曲解了美國歷史,自由地生產和貿易,是美國建國以來取得經濟成功的根本之道。

「反關稅宣言」獲得逾千個簽名。

「反關稅宣言」獲得逾千個簽名。

而在特朗普幾番對中國加徵關稅、激化對華貿易戰的同時,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敵意卻降溫了。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不再「負面視華」的美國人五年來首次增加了,對中國的總體態度略見緩和。

從黨派差異來看,共和黨支持者對中國態度的緩和幅度更大。與去年相比,稱中國為「敵人」的共和黨人比率下降了14個百分點;在民主黨人中,該比率也減少了6個百分點。

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底對3600多名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4月17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7%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雖然仍屬高位,但較去年下降4個百分點,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明顯回落。

皮尤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大多仍然負面,但態度確實有所緩和。」

盡管如此,在對華貿易這一問題上,美國公眾顯得更為審慎。調查發現,46%的美國人認為美中貿易對中國更有利,不過,僅有少數人相信加徵關稅將改善美國經濟或他們自身生活的狀況。

此外,認為中國為「美國敵人」的比率降至約三分之一,低於去年的42%。在「哪個國家對美國構成最大威脅」這一問題上,42%選擇中國,較2023年同類調查減少8個百分點。

由於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宣布對華加徵高關稅,雙邊貿易受到衝擊,地緣對抗日趨緊張之際,美媒坦言,這一緩和跡象頗出人意料。因為美國兩黨近年均強硬對華,特朗普也指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行為已使美國工業空洞化。

換言之,對於特朗普針對中國的無理指責和政策,美國民眾並不買賬。而就在特朗普宣布對華加徵145%所謂「對等關稅」後,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相互進行關稅報復已經使雙方貿易戰陷入僵局。中方已明確表示,除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現尊重,才可能與美談判關稅問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