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相關浩霆宣布辭職,成為1970年以來英國在任時間最短的財相,同時是英國四個月內第三次更換財相。保守黨溫和派、前外相侯俊偉已繼任財相一職。
英國前財相關浩霆。AP圖片。
關浩霆在社交平台指,自己尊重首相卓慧思的決定,願意辭職。他明言,獲任命時已明白困難重重,但維持現狀並非可行,英國太長時間受低增長和高稅率拖累,如果要成功,必須要求變。英國首相卓慧思則形容關浩霆在極具挑戰性的時刻臨危受命,感謝對方為英國服務,並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
雖然卓慧思對失去這名大臣「深感遺憾」,但她的解職方式卻備受批評。英國《天空新聞》指出,卓慧思這封解職信似乎寫得非常匆忙,她在信件下款簽上自己的名字,但簽名下方卻印有關浩霆的名字。亦有分析批評,關浩霆當時正出席華府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議,但他卻在會議結束前匆忙地離開,提早一天回到英國,等同在全世界面前丟英國的臉。
卓慧思發表有關關浩霆離任的聲明。網上圖片。
《泰晤士報》最早爆料關浩霆會被解職,該報政治版編輯史蒂文·斯文福德在推特上形容,今早的事情進展得非常快,被解職的不止關浩霆一人,例如,克里斯·菲爾普已被解除財政部首席秘書,由埃德·阿爾加接替。
值得留意的是,關浩霆是卓慧思忠實的政治盟友,兩人曾於2012年合著《不列顛解開枷鎖》(Britannica Unchained)一書,高舉低稅、少規管的經濟政策。至於新財相侯俊偉,是英國政壇擔任內閣大臣時間最長的政治人物之一,《天空新聞》形容,這次任命是個「有趣的選擇」,因為侯俊偉支持的,是卓慧思的政敵辛偉誠。由此可見,卓慧思「立斬」親信關浩霆,委任隸屬溫和派的侯俊偉,足以反映她本人承受巨大的政治壓力。
英國新財相侯俊偉。AP圖片。
不過,卓慧思這招「棄車保帥」又有多大成效?
英媒報道,關浩霆離職後,卓慧思在首相府演說中,堅持「低稅率、高增長」的路線,只是政府的「小預算」方案比市場預期走得過遠過急。卓慧思的舉動似乎未有換來市場對英國經濟前景的信心,英鎊兌美元當日暴跌1.3%,結束連續兩天以來的上漲。
與此同時,並非所有保守黨成員贊同撤換財相,例如,保守黨議員克里斯托弗·喬普向BBC表示,這次轉變不符合卓慧思的政策理念,是對她所相信的東西的「背叛」,敦促保守黨是時候團結地站在首相身後;英國財政部特別委員會主席斯特里德則明言,自己不支持領導層的改變,認為英國目前最不需要的是更多的市場動蕩。
英國前首相羅金漢爵士。網上圖片。
翻查歷史,在成功組閣的英國首相中,任期最短的紀錄要追溯到1782年任相96日的羅金漢爵士。上任才剛39日的卓慧思,還要多熬兩個月才能避過「最短命首相」的惡名。即使成功度過,但與卓慧思不同的是,羅金漢爵士當年是因為流感病故才無緣續任首相一職。
英國政府於上月23日公布1972年以來最激進的減稅方案,具體措施包括削減國民保險、取消提高公司稅收計劃、削減購買房地產的印花稅等。
英國《每日電訊報》(Telegraph)12日報道,專家希斯(Allister Heath)指出英國的經濟活動長期依賴資產價值的增加和債務推動的虛假增長。目前英國的「殭屍」太多,放眼所看,都是負債累累的公司、房地產主人和投資者,他們的生活方式只能在1%或2%的低貸款利率下才能維持。如果新政府未能走上改革道路,國家的惡性經濟體系將會崩潰。
另一經濟學者穆蘭(Phill Mullan)也表示,英國政府推出的預算引發了經濟危機,並「將英國經濟的潛在脆弱性暴露在了檯面上」。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特別是激進的關稅立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批評。更加諷刺的是,視中國為敵人的美國人佔比正明顯下降,與特朗普挑起關稅戰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
美國財經頻道CNBC最新調查顯示,由於特朗普對關稅、通脹和政府支出的處理方式引發廣泛不滿,他在經濟問題上的支持率創下總統生涯新低。調查發現,在經濟議題方面,特朗普的支持率為43%,反對率為55%,其中關稅政策是受訪者整體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49%受訪者反對全面徵收關稅,認為對美國工人、通脹和整體經濟不利,也有60%受訪者不滿特朗普處理通脹的方式。
AP圖片
調查又顯示,特朗普連任帶來的經濟樂觀情緒已經消失,現時有更多美國人認為經濟會比2023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差,對股市急劇轉向悲觀。57%受訪者認為,美國很快會陷入或現時已陷入經濟衰退,比去年3月的同類調查多17個百分點。
參與此次調查的民主黨民意調查機構哈特事務所(Hart Associates)的合伙人坎貝爾表示,特朗普二度執政的初衷就是改善經濟,但到目前為止,人們並不滿意他們看到的結果。
該民意調查於4月9日至13日對1000名美國人進行,誤差幅度為3.1個百分點。
當地時間4月18日,包括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數十名國際頂級經濟學家發表了一份「反關稅宣言」,批評特朗普政府當前正在實施的單邊關稅政策,稱其「誤入歧途」。
宣言的一些知名簽署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克曼和史密斯,經濟學家、前德州共和黨參議員格拉姆,以及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曼昆。
宣言說,現任政府的關稅政策是出於對普通美國人面臨經濟狀況的錯誤理解,預計美國工人將承受這些判斷失誤政策的衝擊,包括物價上漲和自身造成的經濟衰退風險。
宣言又說,美國威脅並對其他國家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是使用錯誤和臨時的公式計算的,沒有經濟現實依據。
本屆美國政府信仰單邊關稅政策,多名核心總統經濟團隊成員言必提美國獨立後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及其秉持的以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立場。
對此,參與聯署的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政府曲解了美國歷史,自由地生產和貿易,是美國建國以來取得經濟成功的根本之道。
「反關稅宣言」獲得逾千個簽名。
而在特朗普幾番對中國加徵關稅、激化對華貿易戰的同時,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敵意卻降溫了。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不再「負面視華」的美國人五年來首次增加了,對中國的總體態度略見緩和。
從黨派差異來看,共和黨支持者對中國態度的緩和幅度更大。與去年相比,稱中國為「敵人」的共和黨人比率下降了14個百分點;在民主黨人中,該比率也減少了6個百分點。
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底對3600多名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4月17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7%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雖然仍屬高位,但較去年下降4個百分點,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明顯回落。
皮尤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大多仍然負面,但態度確實有所緩和。」
盡管如此,在對華貿易這一問題上,美國公眾顯得更為審慎。調查發現,46%的美國人認為美中貿易對中國更有利,不過,僅有少數人相信加徵關稅將改善美國經濟或他們自身生活的狀況。
此外,認為中國為「美國敵人」的比率降至約三分之一,低於去年的42%。在「哪個國家對美國構成最大威脅」這一問題上,42%選擇中國,較2023年同類調查減少8個百分點。
由於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宣布對華加徵高關稅,雙邊貿易受到衝擊,地緣對抗日趨緊張之際,美媒坦言,這一緩和跡象頗出人意料。因為美國兩黨近年均強硬對華,特朗普也指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行為已使美國工業空洞化。
換言之,對於特朗普針對中國的無理指責和政策,美國民眾並不買賬。而就在特朗普宣布對華加徵145%所謂「對等關稅」後,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相互進行關稅報復已經使雙方貿易戰陷入僵局。中方已明確表示,除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現尊重,才可能與美談判關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