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面對嚴峻的能源危機,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近日紛紛表態稱,本國能挺過這個冬天。但相比之下,這些國家的工業界和民眾卻抱著不那麼樂觀的態度。
AP圖片
「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近半個月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對德國的能源狀況做出了樂觀估計。據路透社11日報道,朔爾茨在一場工程會議上發言時說:「我今天很高興告訴你們,如果我們的公民、企業和政治家都能繼續適應變化了的形勢,那麼我們將安全度過這個冬天。」他補充說,德國各儲氣設施都已接近滿負荷,儲氣量已達95%。
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一場會議上信心滿滿地表示,即便在「最糟糕」情況下,法國依然有充足的能源過冬。7日,英國首相卓慧思也堅稱:「英國確實有足夠的能源供應,我們可以度過這個冬天。」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國家的工業界和民眾卻並沒有那麼「樂觀」。就在7日,英國各大報刊紛紛在頭版發出了關於可能停電的警告。據歐洲新聞電視台網站報道,能源巨頭英國國家電網公司稱,英國家庭或將因天然氣短缺面臨停電的情形。
而在法國,近日多家煉油廠工人罷工導致一些地區的加油站缺乏燃料供給,不得不關閉,另外一些加油站前加油的汽車也排起了長隊。因此路透社在報道馬克龍關於「法國有充足能源過冬」的言論時特別強調,法國政府5日表示,已投放戰略儲備並將增加燃料進口。
AP圖片
其實相較而言,法國的能源供給渠道比德國更多樣化一些,德國由於更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在此次能源危機中的困境也受到更多關注。從過往媒體報道來看,朔爾茨口中「變化了的形勢」包括但不限於:科隆大教堂每晚都關燈、柏林200多座紀念碑熄燈、漢諾威市的健身房淋浴必須使用冷水……甚至有德國媒體提議,德國人洗澡只需要洗四個身體部位——臀部、腳、腋窩和腹股溝。
這種形勢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據法新社報道,8日有數千名德國民眾在柏林市中心勃蘭登堡門附近示威遊行,對朔爾茨政府的能源政策以及通脹表示抗議,他們還有人打出了「我要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標語。
AP圖片
實際上,按照朔爾茨給出的儲氣數據,德國民眾度過這個冬天所需的能源應該問題不大,但德國工業經濟遭受打擊的問題也不容回避,德國聯邦統計局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德國工業產值環比下降0.8%,創下自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最大環比跌幅,用德國經濟部的話說,天然氣供應的不確定性「給經濟活動踩下了剎車」。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即便上述歐洲國家順利度過了今年冬天,未來形勢依然嚴峻。路透社10月5日引述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的話指出,歐洲若為了度過今年冬季而耗盡天然氣儲備,明年或許會面臨更加嚴重的能源短缺。比羅爾說,「今年冬季非常困難,但下一個冬季可能也非常困難」。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特朗普的經濟政策,特別是激進的關稅立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批評。更加諷刺的是,視中國為敵人的美國人佔比正明顯下降,與特朗普挑起關稅戰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
美國財經頻道CNBC最新調查顯示,由於特朗普對關稅、通脹和政府支出的處理方式引發廣泛不滿,他在經濟問題上的支持率創下總統生涯新低。調查發現,在經濟議題方面,特朗普的支持率為43%,反對率為55%,其中關稅政策是受訪者整體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49%受訪者反對全面徵收關稅,認為對美國工人、通脹和整體經濟不利,也有60%受訪者不滿特朗普處理通脹的方式。
AP圖片
調查又顯示,特朗普連任帶來的經濟樂觀情緒已經消失,現時有更多美國人認為經濟會比2023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差,對股市急劇轉向悲觀。57%受訪者認為,美國很快會陷入或現時已陷入經濟衰退,比去年3月的同類調查多17個百分點。
參與此次調查的民主黨民意調查機構哈特事務所(Hart Associates)的合伙人坎貝爾表示,特朗普二度執政的初衷就是改善經濟,但到目前為止,人們並不滿意他們看到的結果。
該民意調查於4月9日至13日對1000名美國人進行,誤差幅度為3.1個百分點。
當地時間4月18日,包括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內,數十名國際頂級經濟學家發表了一份「反關稅宣言」,批評特朗普政府當前正在實施的單邊關稅政策,稱其「誤入歧途」。
宣言的一些知名簽署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克曼和史密斯,經濟學家、前德州共和黨參議員格拉姆,以及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曼昆。
宣言說,現任政府的關稅政策是出於對普通美國人面臨經濟狀況的錯誤理解,預計美國工人將承受這些判斷失誤政策的衝擊,包括物價上漲和自身造成的經濟衰退風險。
宣言又說,美國威脅並對其他國家徵收的「對等關稅」稅率,是使用錯誤和臨時的公式計算的,沒有經濟現實依據。
本屆美國政府信仰單邊關稅政策,多名核心總統經濟團隊成員言必提美國獨立後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及其秉持的以高關稅保護美國製造業的政策立場。
對此,參與聯署的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政府曲解了美國歷史,自由地生產和貿易,是美國建國以來取得經濟成功的根本之道。
「反關稅宣言」獲得逾千個簽名。
而在特朗普幾番對中國加徵關稅、激化對華貿易戰的同時,美國社會對中國的敵意卻降溫了。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顯示,不再「負面視華」的美國人五年來首次增加了,對中國的總體態度略見緩和。
從黨派差異來看,共和黨支持者對中國態度的緩和幅度更大。與去年相比,稱中國為「敵人」的共和黨人比率下降了14個百分點;在民主黨人中,該比率也減少了6個百分點。
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底對3600多名美國成年人進行調查,4月17日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有77%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雖然仍屬高位,但較去年下降4個百分點,是五年來首次出現明顯回落。
皮尤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大多仍然負面,但態度確實有所緩和。」
盡管如此,在對華貿易這一問題上,美國公眾顯得更為審慎。調查發現,46%的美國人認為美中貿易對中國更有利,不過,僅有少數人相信加徵關稅將改善美國經濟或他們自身生活的狀況。
此外,認為中國為「美國敵人」的比率降至約三分之一,低於去年的42%。在「哪個國家對美國構成最大威脅」這一問題上,42%選擇中國,較2023年同類調查減少8個百分點。
由於這是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宣布對華加徵高關稅,雙邊貿易受到衝擊,地緣對抗日趨緊張之際,美媒坦言,這一緩和跡象頗出人意料。因為美國兩黨近年均強硬對華,特朗普也指控中國對美國的貿易行為已使美國工業空洞化。
換言之,對於特朗普針對中國的無理指責和政策,美國民眾並不買賬。而就在特朗普宣布對華加徵145%所謂「對等關稅」後,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相互進行關稅報復已經使雙方貿易戰陷入僵局。中方已明確表示,除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現尊重,才可能與美談判關稅問題。